致初

个人公众号旧文-在大脑中旅行

22 May 2021

刚考完研那段时间,状态很好,写了一些文字,放在了个人公众号上。

正好现在也整理一下,全部贴在这篇博客上。

思维固化埋下的坑,要多深有多深

2021-04-16

考完研这段时间,眼前没有特别重要的任务,过上了相对悠闲的生活,每天看看书,在得到上订阅了几门课程,加入了一些社群,进行学习。

  1. 这之中,我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:

观点一,没钱的时候不用考虑理财

观点二、没钱的时候也要考虑理财

先说观点一,资产不过一百万,不用考虑理财(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过一些大 V 这么说了),进去很容易当韭菜,也没什么收益。于是很多人凡是看到理财的知识就视而不见,甚至看到别人没几个钱就去投资理财时,忍不住骂一句傻逼、韭菜。

一开始我也对此深信不疑,觉得手上没啥钱就不用理财了。直到后面陆陆续续看了《富爸爸,穷爸爸》、《小狗钱钱》,才对理财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,对这一看法也有了动摇。

便看到了这个相反的观点——没钱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理财,用小额进行投资,或者使用定投策略,每个月定投一两千,关注收益的比例,而不是数额。在资金少的时候积累理财投资知识和经验。同样很有道理。

  1. 人是这样,一旦某种观念形成,并拒绝思考和接受其他观念,便会形成思维固化。

借用我们都在用的手机来类比,一个人用惯了苹果手机,习惯了 iOS 系统,就很难再选择小米、华为等安卓手机了;而一个人用惯了小米,可能就觉得「友商都是傻逼」。

一个用户选择了一种手机,下一部手机很有可能再选择同样的品牌,除非这部手机有明显的硬伤。事实上各种手机都有其优点,换着用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。

从小妈妈做菜从不放辣的人,可能这一辈子,都不吃辣;相反,从小就很能吃辣的人,一顿没辣就受不了。自己的口味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。

我们头脑中的观念也是如此,当你认定了一方时,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,会选择性相信这一方的观点,而忽略甚至质疑与之对立的观点。接下来便越来越强化自己原来的认识,慢慢形成思维固化。

要打破这种思维僵化,就要尝试接受不同的观点。

另外,我们都知道,任何一对观点其实都可以是辩证的。比如最开始提到的问题——没钱的时候要不要考虑理财。其实 观点一和观点二都可以是对的,只是运用到不同个体,面对不同情况有不同选择。

  1. 很多思想一旦固化,毒害性是非常强的,一旦扎根,就很难剔除。下面举两个例子。

3.1. 相信「知识付费」就是割韭菜

于是,相当多人对那些付费知识不屑一顾,常常痴迷与公众号知乎 B 站的一些免费分享,热衷于收集电子书的免费PDF,觉得那些花大钱去付费知识的都是傻逼,傻钱多。

看到身边很多人在思维上超过了自己,殊不知,自己竟然错过了那么多。更可怕的是,可能还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。

试着回忆下,你去网上下的免费电子书后来有看过吗。付费自然有付费的价值。免费的优质内容有是有,但往往很难分辨,付费也有糟粕内容,但一般情况下,都对得起它的价格。

3.2.认为学高数(或者考研、学习某一门技术等)是很难的事情

当你相信高数很难的时候,你大概率学不好高数了,而且会学得非常痛苦,哪怕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。因为当你有这种 XX 很难的想法时,你遇到一点难题的时候,就会轻易跳过去,并应验自己的想法—— XX 果然很难,于是,这种想法不断地强化。

所以,每年临近考研都有那么多在微博上不停地刷「坚持」感动自己的人,在各种公众号留言,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,仿佛在对上天说,我都这么努力了,该让我上岸吧。

他们在骨子里就认为,考研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,每天枯燥的学习正好就印证且加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,于是每天都仿佛心态爆炸,去一些平台寻找安慰。

所以,学习一门技能或学科时,千万不要一开始,就不停地给自己灌输好难的负面观念,哪怕它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是很难的。

最后说回来,尽量避免思维固化的误区,尝试接受新观点,不断接纳不同的观念。别被自己的思想固化坑害了。

好久没写公众号了,有一点乱。虽然每天都有做笔记、写日记,但那些毕竟都是给自己看的,写得乱七八糟都无所谓,一写公众号就发现了问题。

这几天我会把自己的每天学习收获的一些思考感悟记录下来,也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巩固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自学兴趣曲线揭秘,构建大脑操作系统

  1. 自学是一门必须学习的技能

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展,一旦一个人没有自学的意识和能力,就会慢慢落后于这个世界。

一言以蔽之,不会自学的人没有未来。

下面我将说说我的自学经历。

大一的时候,看到网上各种 PS 处理的美图,便开始自学 PS。看了很多教程,也自己实操 P 过很多图片。

后来也确实很有帮助,处理证件照,直接把任务抠出来,换一下背景颜色就好了。

还学习了 PR、VEGAS,这一类视频剪辑软件,曾经把 Dota2 的一场电竞比赛的精彩片段剪了成了一个合集。

计算机语言同样非常有趣,学完 C 语言便开始研究 Python,在B站上找了一个播放量最高的小甲鱼的视频,按照他说的方法最后用Python做出了小飞机游戏。

另外,还自学了书法和吉他,当然这两个都以失败告终。。

  1. 自学兴趣曲线

有了这些自学的经验,就在前几天学习一门课程时,我惊喜地总结出一个学习兴趣曲线。

便赶紧用 onenote 记录下来。图片比较丑,请忽略~

横向代表学习进程的推移,纵向代表兴趣值。

下面我将一步步分析这个过程。

一开始,我们投身于某一个兴趣。发现别人玩得一手好吉他,自己也想学。常常听钢琴曲的时候就幻想自己有一天也用钢琴弹出来。

于是,这种兴趣促使我们去学习一门兴趣或者技能。这时候往往是我们兴趣最高的时候。

然而,当我们真正学起来,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。

任何一门技能都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。看别人好像很轻松,但自己一试,竟然这么难。

自学编程会遇到各种错误,学习吉他的指法也需要很难领会,学习 PR,PS 光安装就是一个不小的门槛。

自学过程中,很多人差不多刚刚开始就放弃了。

如果这里,这里没有放弃,后来还有一个大Boss,那就是有个玻璃顶,学到某一阶段,怎么都跨不过去。

学习书法,到了一个时刻,怎么也进步不了了,就是写不好。学习 Python 也同样,爬虫怎么也学不会。

这时候情绪到达了底点,很多兴趣的自学便这样不了了之了。然后安慰一下自己——我至少曾经学过,只是不擅长而已。

当我们突破了玻璃顶,得到了正反馈,兴趣便开始回升。

对于吉他和钢琴来说,可以是弹出一首曲子。对于 Python 来说,可以是爬取了一个网页,做出一个小游戏。都是成就感满满的。

接下来有兴趣支撑进一步学习,没那么容易放弃了,毕竟有了成就带来的正反馈。

兴趣重新回升,达到一个新的高点。直至成为一项真正的兴趣,甚至是习惯。

用自然种子生长类比一下就很清晰了。

秋天种子落入泥土中,此时正处于气温下降的时期,很多种子在这时候死亡。

紧接着到达冬天,气温降到谷底,大部分种子受不了这么低的温度在至冬之前死去。

只有少数种子熬过了冬天,存活了下来,迎来了第二年春天,天气回暖,开始发芽长大,慢慢长成一颗小树。

  1. 从曲线中得到的经验

第一,提前拿到正反馈

B 站上,魔术师刘谦给大家示范他如何学习钢琴:先不试着学会所有的乐谱知识和钢琴技巧,而是先尝试着弹出一首曲子。然后就有兴趣接下来学习了。

对应于我们的自学曲线,将谷底提前,拿到正反馈。接下来就有兴趣支撑自己继续下去了。

第二,咬咬牙

如果大脑中有这么一个曲线,就不难得出:

只要再坚持一会,突破了谷底,兴趣就开始回升了。

最后,再来回顾一下这条自学兴趣曲线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真的好想读懂英文原著啊!

前段时间在读《围城》和《三国演义》,被其中美妙的文字吸引。

不由自主地想,要是这种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不就精髓全无么,美感消失殆尽。

甚至说,《三国演义》翻译成白话,都难以接受。

转念一想,英文翻译成中文,必然也是韵味全无,甚至是「满目疮痍」。

我也读过很多外文著作,突然就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:

学英语这么多年,我居然还在读中文译本。这得是多大的损失。

那原因呢,自然是——

英文原著读起来太困难了

而且,我还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:

目前,世界上很大一部分高价值材料都是英文形式,甚至说是绝大部分。

  1. 从哪方面入手

接下来,我便想,如何能在毕业之前能把英文原著轻松读懂。

我深刻地明白这一步必须要踏出去,不然很可能永远也读不懂。

注意,学习一门语言有四个要素,听、说、读、写。

在现阶段,我并不需要会写英语,也不需要能听懂英语,更不需要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,我唯一需要的只有一件事:

读懂英语。

至少现阶段是这样。

以前有个误区,那就是为了考试,试图同时把听说读写一口气全部掌握,这样往往会顾此失彼,最后一个都没有掌握好。

想明白这个点之后,我们将原来的「听 、说、读、写」精简为单一的「读」。

同时我神奇地发现,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,「读」竟然是最简单的。

这样我就明确了自己现阶段学习英语的定位——

唯一方向就是提升阅读能力。

更详细地说,现阶段我学英语的唯一目标就是:

「能做到读英文材料像读中文一样平常容易。」

  1. 刚需

不喜欢一个词,「坚持」。

做不成一件事情,就归结为坚持不下来,意志力不够。

找了个借口,而不去思考是不是方法有问题,该如何改进。

那「刚需」是什么呢?举个例子,吃饭就是刚需。

很多时候不想吃饭,耽误时间,还浪费钱,吃完饭还无法专注。

但人必须吃饭,一顿两顿不吃可以,但三天不吃饭估计就不行了。

这不是人「坚持」吃饭,而是必须得吃,不吃就会死。

这就是刚需。

那「能够读懂英文材料」是不是刚需呢,对大多数人来说,并不是。

只是大家都在学,跟着学而已。或者,为了应付考试,想把考试的题做对而已。

怎么把「能够读懂英文材料」变成刚需呢,我思考了这个问题。

读不懂英文材料我会损失什么?

1.无法阅读英文原版书籍,只能读译作,偏差太大;

2.无法阅读英文论文,这是所学专业所不能接受的;

3.世界上相当大一部分高价值信息是英文形式,不具备英文阅读能力,是一个很大的空缺

列举完以上几点,能轻松阅读英文材料,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「刚需」。

  1. 行动

得不到行动上改变的思考都是无效的。

那如何在阅读英文能力上进步呢

根据上一篇提到的学习曲线,学习一门技能必须尽快拿到正反馈。

从这方面来看,直接阅读大块头名著,甚至是英文专业论文,是违背学习规律的,压根就是「找死」。

仿照学母语的步骤,我选择了最简单的英文书籍——儿童读物。

对,没错,就是给三四岁小孩儿读的童话。

大概花了四五天时间,把《神奇树屋》 01 - 04 读完了。

文字很容易看懂,情节也十分引人入胜,这应该是我正式读英文原著的第一个系列。

正在阅读的便是那个熟知的 Harry Potter.

另一个改变是——

我将 win10 系统改成了英文版,几乎彻底放弃了百度,改用了 Google.

开始确实很比较不习惯,慢慢就习惯了。

当然,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闲情偶寄|看小说时的一些胡思乱想

2021-05-19 02:01

前段时间看了太多的成长类书,有些厌倦了,便搜来小说来读。

不看不要紧,一看就像吸鸦片一样沉迷进去了,不能自拔。

有天,在一本书里看到「琼瑶」这个名字,一时发觉,这么多年无数次听过琼瑶这么名字,却从来没有看过她的小说。

便搜来一读,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
首先是琼瑶的成名作《窗边》,讲的就是琼瑶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,写得非常细腻生动。

于是,又顺着把琼瑶的自传和晚年著作《雪花飘落之前》看了一遍,受益匪浅。

不由得惊叹,难怪她能够写出这么多好看的小说,原来琼瑶自己就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,经历丰富的人。

接下来《六个梦》《寒烟翠》《庭院深深》《烟雨蒙蒙》《金盏花》《烟锁重楼》《问斜阳》……完全停不下来。

结合琼瑶的自传《我的故事》,总结了下琼瑶言情小说的套路,她的小说里总是有着很强的自己的影子。

套路一:

1.故事开始,男女主角相识,产生感情(往往是一见钟情)

2.男主(强)吻女主,爱情开始并一步步进入到高潮

3.因为种种原因,相爱却不能成为眷属,痛苦,寻死而不得

4.1结局:费尽千辛万苦,突破阻力,走在了一起,故事结束

4.2结局:最终依然没有走在一起,悲剧结尾

这种套路可以在琼瑶的人生经历中找到原型:

4.1 结局原型见于作者琼瑶与有妻有子的平鑫涛相爱,却不能结婚,最后历经千辛万苦,鑫涛离婚,才终于成为眷属。

4.2 结局原型见于琼瑶高中和国文老师相恋,最后被外界拆散,爱而不得。

套路二:

1.男女主角在穷困潦倒中因为爱好相投,相识相爱相结合

2.婚后男主”怀才不遇”,日子过得一贫如洗,两人爱情在柴米油盐中渐渐消息,只剩下贫穷

3.男主事业不如意,染上了酗酒(赌博)的恶习,酒后暴力

4.在一次次原谅和再犯后,两人走向了尽头,故事结束

这个套路原型见于琼瑶的第一段婚姻,在贫穷中预定终身,在感情破裂后离婚,似乎在告诉我们选择面包还是选择爱情。

琼瑶笔下女主常有的特点:

1.喜欢看书,有文艺范儿,常常借助诗词传递感情

2.外貌漂亮,而且这种漂亮更多是呈现在内在的

3.感情丰富细腻,经常落泪,眼神含情脉脉

4.有骨气,敢于抗争,不会轻易附会别人,但在感情上却十分脆弱

不由得惊叹,这不就是琼瑶自己么。

刚刚看《简爱》我也很惊奇地有这种感觉,发现女主简·爱似乎也差不多是这种画像。

当然,自我感觉,琼瑶小说有个问题,那就是感情有些牵强,总是那一套一见钟情和带有强迫性的吻,换来的却是生离死别的爱情,怎么都有点接受不了。

读小说最开心的地方莫过于——

1.通过一本小说,就可以把别人一生中最精彩绚烂的经历体验一遍,多么神奇!

酸甜苦辣,颠沛流离,爱恨情仇……

两三个小时,就可以给自己平静的生活带来这么多乐趣。

2.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,让自己切换到男女双方当中,体验他/她当时的感觉,以及心中的狂热。

这是琼瑶《寒烟翠》的一段文字,代入到女主的视角中,想象着她的体验,多么美妙!

这首词是《寒烟翠》的题词,我抄写下来了。

中学学过,当时只觉得很难背。

现在看来,原来写得那么美,从相识相爱到相离相思。

最后一段,体会极深:

人世间最大的矛盾莫过于——

越得不到,越想要得发疯

一旦得到便马上失去兴趣

直到失去之后又开始后悔没好好珍惜

——————

闲情偶寄 | 继续看小说,继续胡思乱想

2021-05-31 12:27

姑且把这个系列叫做闲情偶寄吧,继续说说我最近看的一些小说。

当然我读过的书很少,不免全是片面之词。

  1. 外国小说难记的人名

读外国小说,最痛苦的莫过于记小说人名了。

托尔斯泰《复活》的主角名叫聂赫留朵夫,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主角叫斯特里特兰格。这还是主角,很多配角的名字常常四五个字或以上,读都读不通顺。

很多人名全称展开来洋洋洒洒十多个字,比如《海燕》的作者高尔基全名是 阿列克谢·马克西莫维奇·彼什科夫。

当一眼望去尽是这些长长的又没太读顺的人名时,便很是抓狂。真想把那五六个字的名字用简单两个字代替,那样多好。

再加上欧美国家姓和名分开叫,有时候称名,有时候称姓(称呼xx夫人、xx小姐时),姓氏混合来称呼,很多人背后还有家族称呼。而且女性的姓氏会随着结婚变化,开始跟父亲姓,婚后跟丈夫姓,再婚又变。

读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时,很多配角在跟主角对话时,我只知道这是个人,大概是主角的朋友,关于他的职业,和其他人物的关系,做过什么,就全然不知了。好在就算忽略这些配角,小说也可以读下去。

当然,也有很多名字翻译成中文也很好听的。比如《简爱》里的简·爱 Jane Eyre。《飘》的斯佳丽。

  1. 长篇小说

读一本小说,10万字以内是比较舒服的范围,找一个空闲的时间,两三个小时,就可以读完一本,吃饭走路的时候再到「得到APP」上花20分钟听一遍讲书,一会儿就体验了一个精彩的世界。

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,一般都会写得巨长无比,比如金庸小说,50万字起步,《鹿鼎记》一百多万字。《基督山伯爵》和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也在报纸上连载,都是长篇巨作。

要知道,写长篇小说,是对作者毅力的极大挑战。据说,托翁写《安娜》时,自己身上也出了不少变故,中间间断了很多次。要不是和报社签了合约,能不能完稿都是一个问题。

五月读了两本长篇,《白夜行》30万字,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58万字,都是花整整一天时间读完的。

《白夜行》还好,故事很有吸引力,侦探推理十分引人入胜。花了一整天,从早到晚地读,畅快淋漓,傍晚跟室友去看了场《悬崖之下》,读到晚上一点多,终于罢了。不过短期再也不愿去再读第二遍。

但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就不一样了,故事不算有趣,甚至说有些无聊。主线就是讲一个已婚女士爱上另一个男人,然后跟他走了,却不被社会认可,辗转之后卧轨自杀。一句话就讲完了。

这部小说要是10万字,读者两三个小时读完,丝毫不觉得困难。但放到将近60万字的一部巨作上,就十分具有挑战性了。

但我又觉得《安娜》这本书一定要看完,便硬着头皮去攻读。读到最后40章,大脑缺氧,整个人都晕厥了,却不愿放下。终于到最后安娜卧轨,列文新生,如释重负,仿佛攻克了一道大难关,大汗淋漓。

当然《安娜》不单是一本家庭爱情小说,更多的是传达托翁对于社会体制、道德风尚、农奴改革、宗教哲学的思考。与其说《安娜》是一本爱情小说,不如说是19世纪俄国的百科全书,通过小说留下了那个时代俄国的回忆。

  1. 我读金庸和琼瑶

18年10月金庸去世,当时我刚好正在读《笑傲江湖》,便发了个朋友圈。

最近快毕业了,开始补金庸,几天空闲时间读完了 5 本。《越女剑》《鸳鸯刀》《雪山飞狐》《连城诀》《白马啸西风》

金庸喜欢中,吉,秀,冲,威,云这一类较为老派的名字。

《白马啸西风》女主是李文秀,男主是苏普,名字普通到不像主角。

《雪山飞狐》胡斐,《连城诀》狄云我感觉也较为一般。《鸳鸯刀》的萧中慧和袁冠南还挺好听。

琼瑶喜欢 梦,薇,馨,兰,皓,依萍,坊竹,诗怡,若尘,高寒……这一类名字,随便拿来做现在的人名字都很好了,也有可能现在很多人取名受到了琼瑶小说的影响吧。

说到这个取名的区别,仔细一想便知。金庸描写的背景是古代,清朝明朝居多,那时候的侠客名字应该就这样,不会使用那么文艺的字眼,名字都较为趋同。

而琼瑶的故事背景是60-90年代,人名自然就更现代化一些了,琼瑶故事情感多依托诗词来辅助表达,人名也带有诗词的感觉。毕竟「琼瑶」这两个字就是来自《诗经》。

琼瑶小说,一般体量在7万字到15万字之间,在微信读书上约为400页到700页之间,一般两小时可以读完一本。

故事情节跌宕起伏,男主主角爱得死去活来,世间大概很难找到这种爱情。常常读到后面,整颗心都会吊起来,乞求不是悲剧结尾,希望琼瑶安排一个合理的喜剧结尾。

  1. 为什么喜欢读小说

常常觉得自己的青春比较平淡,没有什么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,没有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,没有诗和远方的文艺故事,于是便想去别人的故事里,寻找一些有独特的经历,哪怕是虚构的。

另外便是,读小说忘记了时间的存在。读金庸常常有这种感觉,一晃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,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下去了,江水不住地拍打着河面,而自己浑然不知,幸福莫过于此。

读小说,找共鸣也是一种乐趣,而那些找不到共鸣的小说便很难看懂了。看托翁《安娜》《复活》,我并没有被情节吸引。因为那里面的故事背景距离我太远了,几乎没有共鸣。

就像看柏拉图《理想国》,虽然他们聊得都是很有道理的哲学,对后世影响很深,但我看这本书,便仿佛看两只猩猩在说着听不太懂的话。

为什么爱看琼瑶的小说呢?

上一篇说到,有一天突然想到「琼瑶」这个名字,便搜来一读,然后就停不下来了,一口气读了十多本。

琼瑶的小说描写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故事,别人的故事总是有那么多离情别恋。唯独自己,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,为着生活里的一点点鸡毛蒜皮小事,忧心忡忡。便想去别人的故事中寻找一份期许。

琼瑶自己也在其自传里也说,人的生活难免是无聊重复的,平凡的,于是,小说自然不能是完全按某个人真实的写照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五月总结 在大脑中旅行

2021-06-01 12:32

又逢一年儿童节,一晃眼已经 22 了,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。

我的 ID 叫「致初」,便是致初心的含义。不忘记曾经的梦想。

我在知识星球上建了一个星球,只有我一个人。读书时一有想法,便马上记录下来,定期整理成一篇篇文字,发在公众号上。

虽然写得比较乱,文字也十分拙劣,却都是我最本真的想法与思考。

  1. 四月

在五月总结之间顺便提一下四月。

四月主要学习《得到专栏-通往财富自由之路》,把整个专栏只字不差地阅读,最后完成了三万字的思维导图,受益匪浅。

四月总共看完了七部电影,《阿凡达》,《工作细胞》,《指环王》三部曲,《悬崖之上》《哥斯拉大战金刚》。

找了家便宜的影院,差不多 20 元一部电影,一顿饭的钱就可以欣赏一场史诗级视觉盛宴,挺值的。

倒是五月没什么好看的电影,只看一场《指环王·王者再临》重映。《速度与激情》本来想看,看到评分便罢了。

四月专攻批判性思维,攻读《思考的艺术》《超越感觉》,慢慢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,对自我固有成见进行克制。

  1. 五月

五月主要完成了毕业论文,除此以外还看了不少书。

微信读书记录时间为 147 小时,「得到」记录时间约 50 小时。

「得到」一般在吃饭走路的时候听,每天可以听完两本书,涉及到文史地理各个方面,很多高手已经把两千多本全部听完了。

5.3 读到朋友推荐的《孤独六讲》时,刚好看到琼瑶这个名字,便搜来一读,从琼瑶成名作到琼瑶自传,晚年著作《雪花飘落之前》,总共读了14本。

琼瑶小说体量在7万字到14万字之间,两到三个小时便可以读完一本,图书馆闭馆之后,到睡前刚好可以看完一本。

都说琼瑶的书,没什么营养,这一点我不敢赞同。

同时,我还认为,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两本琼瑶,这是琼瑶那个时代的回忆。

从《情深深雨濛濛》到《还珠格格》,这么多琼瑶剧,曾经是多少人的青春。不值得读一两本原著么。

琼瑶每本小说都有一首词或者一首歌,来贯穿整个情感故事。

《寒烟翠》「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 。」

《庭院深深》「庭院深深深几许,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玉勒雕鞍游冶处,楼高不见章台路。」

《心有千千结》「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」

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,只觉得说不出的美。

五月还读完了五本金庸。

为什么读金庸呢?

纯作消遣当然不是,要说消遣,短视频不是更有意思吗。

金庸是一个共同话题,一种共鸣。

就像我们为什么要读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一样,因为很多人在聊,多读一点就多一份共同乐趣,多一份共鸣。

我总结了金庸笔下角色的特点:

主角特点:金庸笔下的主角像完人一般,事事无不做得妥当。

1.心地极其善良,不得已不会主动杀人 2.十分尊重女性的贞洁,这一点也让他桃花运极好。所谓越不要,别人越凑过来;霸王硬上弓,反而离得远远的。

3.学习能力很强,悟性很高。别人要学几年的东西,甚至一生都学不到的技能,主角往往一下子功夫就学会了 4.出身武艺一般,但贵人缘很好,总能遇上几个绝世武功的贵人,于是所向披靡 5.有骨气,不会轻易认输,别人能在别人不敢做的时候挺身而出 6.运气特别好,总能化险为夷,有惊无险

一般角色(小人那一类)特点:

1.唯利是图,为了一个剑法或武器(辟邪剑法,连城剑法,鸳鸯刀等)不择手段,不惜杀害自己的亲人和师兄师徒 2.满口仁义道德,背后却行见不得人的苟且之事

更多小说相关的内容见前两篇。

  1. 在大脑中旅行

回到标题,大脑和旅行这两个词搭配起来应该是第一次听过,也是我这个月最惊喜的发现。

我们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旅行,旅游景点,名胜古迹,乡村草原。在旅途中发现新生活,发现诗与远方。

同时,现实中旅行的限制也相当多——

1.没有时间和精力

2.没有足够的金钱

3.旅途奔波非常劳累

4.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

5.没有旅行伙伴

6.……

当然,这些限制和困难也正是旅行的乐趣所在。毕竟只有付出一定代价的,才能更深刻地留在记忆里。

接下来,不妨换一个角度——在大脑中旅行。

都知道,人的大脑拥有无穷的潜力,可以在大脑中构造出一个世界。

《哈姆雷特》经典句子:身虽囿核桃,心为无限王。虽然身体被困在牢笼有限的空间里,内心却是无限的王朝。

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,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,虽然身体被极大地限制,有一次,意外收获了一张音乐唱片,便不顾典狱长的警告,不管后果,让这首音乐通过喇叭响彻在整个肖申克监狱中。

安迪这种对艺术的喜爱和追逐,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他熬过了监狱漫长的20年,希望(HOPE)这种信念帮助他成功越狱。

在神话和玄幻故事里,神仙拥有灵魂出窍的能力。虽然人在静坐,灵魂(思绪)却飘到九霄云外。现实中,很多禅师也可以在打坐时,通往「彼岸」。

大脑拥有无穷的潜力,那如何在大脑中旅行呢?

  1. 跟着小说故事去旅行

读小说时,将自己全然地置于故事的世界中。

找到故事的主要跟踪对象,并将自己依附在其身上。

顺着文字观察 TA 所处的环境,体会 TA 看到的景象、听到的声音、闻到的味道、触摸到的物体、尝到的味道,体悟 TA 当时当刻的情绪与感受。

通常一本10万字中短篇小说,两三小时就可以读完。

也就是说,仅需两三个小时,就可以把别人一生中最精彩的经历,在自己的大脑中体验一遍。

不由得大呼神奇!

  1. 跟着音乐去旅行

《史记》有说,孔子跟着襄子学古琴,孔子反复弹奏一首曲子,居然据此获取了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和创作者的长相,并笃定曲子作者就是周文王。

音乐让我们活在当下,听音乐时,将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完完全全地依附在音调中,设想自己活在音乐的那个世界中,确为非凡的体验。

  1. 搭建我的世界,跟着心儿去旅行

下一步便可以去除外界的引导,跟着自己的心去旅行。

在大脑中构建一个世界,暂且把那个世界叫做「我的世界」。

「我的世界」有时是一片最美丽的湖,湖水弥漫着绯红色——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一片湖——湖旁边有青翠的森林,我便在「我的世界」中漫步。

有时「我的世界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,白色的羊群尽收眼底,我在「我的世界」里尽情地奔跑,丝毫不感觉疲惫。

「我的世界」还可以是……超越现实的边界和限制,尽情地游荡。

在「我的世界」中,我构造了一个精灵。负责给我提供元认知(觉察)功能。

当我愤怒时,精灵提醒我「愤怒」这个状态,每当这么想时,愤怒马上减少了一半,也能平静下来思考。

当我在嫉妒别人的好时,精灵提醒我「嫉妒」这个状态,我便能回过神来,感谢我有这么优秀的伙伴,欣赏别人的优点。

当我对别人产生偏见时,精灵便提醒我「偏见」这个状态,我便能意识到 “I am good, and you are good too” 这个原则, 我放下了主观的偏见,欣赏所见的每一个人。

我的批判式思维也建立在这个精灵之上,尽量避免自己的思维固化,接受与自己先入之见不同的观点。

在大脑中旅行是一种在自己相处的方式 ,扩展大脑和心灵的边界。

  1. 六月

转眼便要毕业了,终点也是另一个起点。

六月还没想好干什么,继续看书。在武汉的最后一个月,或者去见一见以前的一些朋友吧。